會議名稱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學術研討會
摘要(提要)
孔廟於傳統文教當中有著獨尊的崇高象徵地位,作為一種國家祭祀體制,是傳統社會中文化力量與政治權力的匯聚之處。而何人得以入廟陪祀,更是一複雜的角力場域,群儒、官員甚至於帝王多有介入,使在遵循傳統與順應變革間,諸儒從祀,或升或罷、或改祀其鄉等,時有變動。
明中葉以降,對於諸多先賢先儒中何者得以入廟陪祀,可謂眾聲喧嘩。王世貞(1526-1590)除是明代中晚期的意見領袖,本身並是儒者,加入「考察聖賢」之列亦是其素志之一。除曾議論王守仁入祀,更遂於晚年上疏奏論己見,欲升降從祀先賢。雖王世貞甚看重此議,然最終未獲允准,成其人生一大憾事。但王的議論並非黯然而退,反於歷史潮流中持續展現餘韻,甚至尚即於清代臺灣。
為何王世貞對此有所執著,議論內容為何,並對後世孔廟祀典又帶來何種影響,實皆是值得探討的課題,並可資探索過往研究較少觸及的王世貞儒學思想與文廟祀典秩序觀,及背後反映的時代氛圍。故本文將以王世貞的相關著作為中心,輔以明中葉至清前期援引其論說之相關文集及方志,以圖嘗試探討前述之相關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