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要)
盧嘉興先生的研究範疇廣泛,包含了臺灣西南海岸線的變遷與鹽場歷史研究。其紮實的成果及田野間的訪查所得,迄今仍提供後進延續發展的參照,亦提醒我們在複雜的地理變貌與人文互動下仍有諸多課題尚待持續挖掘。
清代臺灣府城往北之路,因東西向的溪流阻隔,諸多橋渡建設應運而生,並隨地理環貌時有轉變。位於臺諸(嘉)二縣交界、為交通要衝且係鹽田所在的洲仔尾地區,亦是盧嘉興的研究所在。而該地於乾隆年間出現的「塭岸橋」,除有碑記及文獻史料紀錄其變遷軌跡外,更有兩幅圖繪留存其風貌,是清代橋梁建設紀錄中相當少見者,甚為特殊,值得深化探討其反映的地理變遷與人文表達。
塭岸之地名,於乾隆初年開始出現於方志與輿圖之中,象徵著府城往北大道的變遷。隨著臺江沿海逐漸浮覆,原先遷就原住民部落的東北向路程,在18世紀前期漸改由小北門出發,經柴頭港、洲仔尾,越新港溪而北的較短路途。因應路線改變,諸多渡河橋樑設施隨之興起。為解決洲仔尾北段新港溪畔交通樞紐的通行不便與塭岸渡弊端,由臺灣知府蔣允焄為始興建塭岸橋,至19世紀初,累計共發動了8次的修建與倡葺,直至臺江浮覆為止。而這項大型的公共建設也成為官員與各方仕紳商賈表述的場域,各自運用碑記、圖繪與建碑手段,彰顯各自的功績,更藉此累積自身的政治與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