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林芝禾,〈筆墨革命與文化冷戰:劉國松1960年代的藝術實踐 〉, (台北:第五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2025年5月21日)。

  • 作者
  • 發表日期
    2025.5.21
  • 文章名稱
    筆墨革命與文化冷戰:劉國松1960年代的藝術實踐
  • 會議名稱
    第五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
  • 會議地點
    台北
  • 關鍵詞
    劉國松、中國性、五月畫會、抽象表現主義、文化冷戰
  • 摘要(提要)
    本研究考察劉國松1960年代的藝術實踐,探討其作品如何在冷戰文化政治語境中被賦予多重意義。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1956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於隔年與校友共同創立五月畫會。1960年代前期,受1961年故宮文物北美巡展中宋元山水畫的深刻啟發,劉國松的創作歷經一次重要的「中國轉向」。他首先嘗試以西方媒材重新詮釋中國山水,之後雖轉向水墨為主要媒材,卻高呼「革中鋒的命」,拋棄傳統皴法,改以粗筋棉紙為基底,運用大筆觸營造具有動勢的線條,再剝除紙筋,形成獨特的白色紋理。這種創新技法,搭配富有山水意境的畫題,使其作品在抽象畫與山水畫間游移,呈現出既悠遠空靈,又大氣磅薄的視覺效果。本研究圍繞兩個議題展開:一方面探討劉國松如何透過抽象藝術重新界定「中國性」;另一方面考察其作品如何在冷戰文化語境中,成為代表「自由陣營」與「中國正統」的工具。1966年,華裔美籍學者李鑄晉策劃的「中國山水畫的新傳統」巡迴展,將劉國松作品與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相提並論,呈現「自由中國」藝術家的創新活力,與正值文革時期的共產中國形成鮮明對比。透過分析劉國松的實驗性技法、藝術論述,以及其作品在不同場域中的接受情況,本研究將探討劉國松的筆墨作為一種模糊的「中國符號」,如何在國際展覽中折射出中國繪畫的現代化、中華正統文化之爭,以及美國將抽象藝術標舉為自由陣營的文化表徵,以作為對抗共產陣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的策略等議題,希望能透過這些分析,挖掘劉國松的繪畫在冷戰時期所承載的特殊意義。

最後更新日期:2025-05-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