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賴依縵,〈清代藏傳佛教高僧大德入貢法器考──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例〉, 《故宮學術季刊》,34卷3期(2017.3),頁45-122。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7.3
  • 文章名稱
    清代藏傳佛教高僧大德入貢法器考──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例
  • 期刊名稱
    故宮學術季刊
  • 卷數
    34
  • 期數
    3
  • 頁數
    45-122
  • 關鍵詞
    清代、朝覲制度、藏傳佛教藝術、法器、金屬工藝
  • 摘要(提要)
    滿清帝國以「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方針,攏絡藏傳佛教高僧,羈縻蒙古部族,有清一代,優禮西藏等地區以達賴、班禪喇嘛為首的黃教格魯派僧侶,歷年輪班進貢,在清宮留下不少方物,是藏傳佛教助清廷將蒙古、青海、西藏等地納入帝國的見證。此批貢物,不少仍保留清宮紀錄,進獻者相對明確,其中,又以法器類文物承載較多歷史訊息,本文即為三十三組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出處明確法器的全面性考察。
    這些法器,除了一件廓爾喀繳回文物,皆為黃教高僧大德年班朝覲、賀壽、圓寂等場合致意之禮,並涉及乾隆十三年(1748)青海塔爾寺賜御匾、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禪入京、乾隆五十八年(1793)廓爾喀戰爭以及咸豐二年(1852)道光皇帝葬於穆陵入廟等事。除了一套舍利藏於熱河,其餘皆珍藏於紫禁城。
    根據清宮四體字籤、工藝技術與藝術風格等資訊,製作年代最早可上溯至明朝初年,最晚為晚清。而其製作地點,衛藏、康區、四川西部等地進獻法器,除了明廷賞賜舊物,皆應來自該文化區;反觀青海出身之駐京喇嘛進獻法器,則應多為京城等漢地製作。不同地域大喇嘛貢物之工藝風格與美學傳統,互有差異。其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或工藝精湛法器,乾隆朝宮廷造辦處則傾力仿作,並融合傳統與最新技術,重新演繹,展現大清帝國國富民強,工藝精益求精,為泱泱上國的雄心。
  • 檔案下載

最後更新日期:2020-10-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