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蘇峯楠,〈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22卷3期(2015.9),頁1-50。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5.9
  • 文章名稱
    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
  • 期刊名稱
    臺灣史研究
  • 卷數
    22
  • 期數
    3
  • 頁數
    1-50
  • 關鍵詞
    地圖史、番界圖、圖層、接觸區、統治空間、共構、隘
  • 摘要(提要)
    「番界圖」是特定時空脈絡下具有獨特形式和功能的產物,與其他種類地圖有所區隔。然而,其圖像如何製作與構成?這種生成在官方話語下的圖像文獻, 又表達出清治臺灣番界何種空間內涵與人地關係?本文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乾隆49至50年(1784-1785)題識〈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的山水畫式臺灣番界圖 (紫線圖)進行深入考察,除了審視其文字、圖像結構,也從圖中臺灣縣望樓與 隘寮、彰化縣兩種藍線、鳳山縣傀儡生番隘寮等3 種圖層裡,掀揭其圖層結構的理路。在這些觀察基礎之上,再將〈紫線圖〉放回國家制定對臺番界政策的脈絡中,援引〈中研本〉、〈西北本〉、〈侯氏本〉、〈俄羅斯本〉等目前所能掌握到的其他版本番界圖,並與蔣元樞建築圖冊、臺北故宮藏乾隆朝〈臺灣地圖〉、奈良天理大學〈舊繪臺灣圖〉和〈臺灣郵傳圖〉、大英圖書館藏〈臺灣島地圖〉等其他地圖史料,重新整理清治臺灣番界圖的年代考證、製圖歷程、因襲緣由及空間形構,藉以對番界圖的空間圖像與人地關係,進行更細緻的理解。 總結而言,〈紫線圖〉並非只是單純的紫線番界制定案,而是來自清帝國治臺番界政策下不同階段的想法規劃、政策施行,以及各版本番界圖相互承啟的構成結果。因而,在面對史料的態度上,本文認為閱圖者需明確意識到此種圖層結構的存在,以將圖中複雜錯置之歷史線索的干擾程度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在番界的性質上,國家佈置番界,乃欲規劃及呈現秩序化的均質統治空間;但實際上,番界卻在地方現場的共構模式下,成為國家與地方不同行動者彼此持續互動消長的接觸區,這種共構空間的圖像呈現,即為番界圖的主要特點之一。本文認為,這些面向將有助於我們在呈現國家意志的地圖權力觀之外,另從地圖繪製與空間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清治臺灣特殊空間地緣性及地圖圖像內涵。

最後更新日期:2022-09-0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