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吳曉筠,〈馬車在早期東西交流中的地位與交流模式:西元前2000-1200年造〉, 《故宮學術季刊》,28卷4期(2011.6),頁95-132。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1.6
  • 文章名稱
    馬車在早期東西交流中的地位與交流模式:西元前2000-1200年造
  • 期刊名稱
    故宮學術季刊
  • 卷數
    28
  • 期數
    4
  • 頁數
    95-132
  • 關鍵詞
    商代晚期、馬車、東西文化交流、歐亞草原
  • 摘要(提要)
    中國馬車起源問題向來為學界所關注,也被視為早期東西交流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近年的發掘及研究表明中國馬車源自於歐亞草原西端的烏拉山脈及高加索山脈一帶,並已有多位學者提出可能的傳播路徑。過去的研究主要認為馬車自中亞傳至中國的可能路徑為二:一為Stuart Piggott於1974年所提出的,通過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路線,經新疆、河西走廊傳至安陽;二為多位學者於近年所提出的北方草原通道。為釐清此一問題,本文首次由馬車操作技術的角度出發,探討使用馬車的相關技術及概念的起源及傳播問題。本文首先重新檢驗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馬車材料,由套件的概念出發,重新檢視中原地區最早的殷墟二期車馬坑,以釐清商人所掌握的一套馬車相關技術及觀念。再在歐亞地區青銅時代晚期的大背景下,通過檢視此套技術在歐亞草原地區的發展過程,論證馬車相關技術及概念如何在烏拉山地區出現後,通過區域互動而傳遞,並進一步發展。這一逐漸發展的套裝技術經由南西伯利亞、蒙古地區向東傳遞,最後沿著太行山西麓傳至安陽。馬車相關技術及觀念的傳播及發展模式,為理解西元前兩千紀歐亞大陸的區域互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例證。
  • 檔案下載

最後更新日期:2020-10-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