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何炎泉,〈消失的節筆:從王羲之〈遠宦帖〉論及〈十七帖〉與〈淳化閣帖〉諸議題〉, 《故宮學術季刊》,35卷1期(2017.9),頁65-132。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7.9
  • 文章名稱
    消失的節筆:從王羲之〈遠宦帖〉論及〈十七帖〉與〈淳化閣帖〉諸議題
  • 期刊名稱
    故宮學術季刊
  • 卷數
    35
  • 期數
    1
  • 頁數
    65-132
  • 關鍵詞
    王羲之、遠宦帖、十七帖、淳化閣帖、節筆
  • 摘要(提要)

    王羲之〈十七帖〉為歷史上著名的法帖,也是千餘年來草書學習典範,但因研究方法上的問題,使得傳世刻本間的優劣一直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幾乎無法獲得共識。目前仍有為數不少的節筆被保存在稀少的晉唐書蹟中,這種因摺紙痕而出現的特有節筆,具體反映了當時的書寫方式。入宋以後,節筆消失於書法史上的現象,也讓節筆具有時代的標誌性,在合適的條件下還能藉以衡量刻帖與墨蹟間的差距。文中首先觀察確認節筆在唐、宋碑刻中所呈現的狀態,接著探討法帖刻製與翻刻過程中可能對節筆造成的影響,試圖理解此筆畫在唐宋時期是否有認知上的轉變。由於過去並未意識到節筆的時代性與重要性,因此對於法帖中的節筆往往忽視而未加以關注。透過雙鉤本〈遠宦帖〉上珍貴的節筆,對於傳世敕字本〈十七帖〉的翻刻問題加以釐清,也確認〈淳化閣帖〉最善本的版本價值。最終,運用節筆型態比較的方法,發現最不被看好的河南本〈十七帖〉上保存最多的節筆,顯然比傳世的眾多著名拓本都更忠實於王羲之原作。

  • 檔案下載

最後更新日期:2020-11-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