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蔡承豪,〈想像龍宮:日治時期澎湖海洋意向的建構〉, 劉石吉主編,《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3),頁243-271。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3
  • 著作名稱
    想像龍宮:日治時期澎湖海洋意向的建構
  • 專書或論文集名稱
    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
  • 出版地
    高雄
  • 出版者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 專書或論文集主編
    劉石吉主編
  • 頁數
    243-271
  • 摘要(提要)
      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是近年甚受重視的文化資產項目,也是一地區展現文化特色的重要標誌。文化地景的定義,可歸納包括:1、人為刻意創造的地景。2、有機演變的地景:由社會、經濟、行政或宗教因素,與自然環境互動所形成者。3、關連性地景:與宗教、藝術或文化有重要關連的自然元素。綜觀而言,是一由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與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隨著不同的時代與人群,產生的揉合與流變。   澎湖群島常被譽為散落於海峽中的珍珠,或女媧補天後所遺留的采石。而縣花天人菊在島上綻放的美姿與其韌性,讓澎湖有「天人菊故鄉」及「菊島」之名。而澎湖縣政府的縣徽之設計,係彰顯澎湖由六大島嶼構結成湖,湖內水平如鏡,湖外波濤澎湃,縣內有當年遠東第一之跨海大橋及五座燈塔,形似中流砥柱,則是官方的剛性表述論述。但前述之意向,並非貫穿時間脈絡的固定形象,如回溯過往,因遠離大陸,澎湖自古亦被賦予眾多想像,如「茫茫元氣虛空鼓,長波汗漫蛟鼉舞。忽然蓬萊失左股,幻結澎湖擁仙府」, 便蒙上了一層傳說的色彩。對於澎湖的文化地景論述,實因人、因時而流變。   日治時期,澎湖被納入日本版圖,這遙遠的異域就殖民母國而言充滿了異質性,可謂是內部的他者(the others within)。 筆者在閱讀此一時期相關文本時,便窺覺在日本眾人耳熟能詳的「浦島太郎」的龍宮傳說漸次登場。兩個原先無涉的地理空間與外來文化形象,操作者如何連結其脈絡、對於澎湖的舊有文化地景意向,又如何進行刮除與再建構,且遺留下有何種影響等議題,實值得深入分析。故本文嘗試利用日治時期的報刊雜誌、旅遊案內、官方文書、文人創作、時人遊記,重建龍宮想像的論述建構的歷程,並分析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及此種文化地景的操作對於澎湖意向的影響。
  • 檔案下載

最後更新日期:2023-03-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