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蔡承豪,〈探查、擬策與嘗試:日治前期臺灣罌粟的調查與經營〉, 《臺灣史料研究》,43期(2014.8),頁25-60。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14.8
  • 文章名稱
    探查、擬策與嘗試:日治前期臺灣罌粟的調查與經營
  • 期刊名稱
    臺灣史料研究
  • 期數
    43
  • 頁數
    25-60
  • 關鍵詞
    鴉片罌粟、總督府專賣局製藥所、澤田駒次郎、鹽水港廳
  • 摘要(提要)
    鴉片帶來的民生、社會及經濟等問題,曾對臺灣歷史產生深邃的影響。 然迄今日治時期鴉片探討,多環繞在對社會經濟之影響、鴉片專賣制度,或 禁煙活動等,對於作為原料來源的鴉片罌粟經營,卻少有觸及。在晚清,隨 鴉片消費市場的擴增,臺灣島內多處已有罌粟栽種,以圖自產供應。至日 治初期,幾經討論,確立對於鴉片問題採取漸禁管理政策,並於1897(明治 30)年公布「臺灣鴉片令」,施行專賣,嚴控吸食者。對於臺灣各地方原有 的罌粟種植,勢必須嚴格控管,以防私製。但漸禁政策下的鴉片行政,需有 穩定的原料來源,但在僅能仰賴進口的情況下,深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對 於治臺未久的總督府之財政,係屬不穩定的變動因子。倘若能基於過往的基 礎,自行栽植並從事加工,除將可避免隨進口鴉片原料的漲跌導致過高的支 出,將有節省成本、控制品質之利。且罌粟栽種,如順利推展,可促進邊際 土地的利用。故即便有鴉片令的禁絕,官方仍展開多次調查與實驗,逐漸掌 握島內罌粟栽培的實況,並於1901(明治34)年起展開島內經營的嘗試。期 間專賣局招聘專家主持規劃、選擇多處試作區同時進行,並投注大筆經費, 然因未能掌握各地氣候與栽種區的土質,又受蟲害侵襲,加以策略配置不當 等因素,終使試作於1905(明治38)年告一段落。但日治初期十年間的調查 與嘗試,仍積累了眾多的調查資料與經驗,實是臺灣鴉片史上一段轉折且值 得關注的歷程。
  • 檔案下載

最後更新日期:2021-03-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