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蔡承豪,〈小地域的變貌:淸代大直地區的地權轉換與多元生業〉, 《臺北文獻》,226期(2023.12),頁52-91。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23.12
  • 文章名稱
    小地域的變貌:淸代大直地區的地權轉換與多元生業
  • 期刊名稱
    臺北文獻
  • 期數
    226
  • 頁數
    52-91
  • 關鍵詞
    基隆河、五指山脈、奇母子社、水陂、打石業
  • 摘要(提要)
    隨著漢籍移民的大量移入,臺北地區在18 世紀初開始進入農墾快速擴張時期,域內各小地域的人文與自然面貌隨之改觀。由基隆河及五指山脈的文間山、雞南山、劍潭山等所環繞,包含沖積平原、山林及水域的狹長獨立小地域-大直地區,同遭受影響。此一地域原為奇母子社大直分社的活動區域,但在漢人移民對土地需求之進逼,加以到國家賦稅及貨幣經濟的影響,社眾於18 世紀中葉開始招攬漢佃進入開墾。而隨土地契約的訂立,「大直」一詞在乾隆33 年(1768)首度出現於文獻當中。 雖招攬漢人得以獲取租穀,卻導致部落地權的逐漸流失,大直地區在18 世紀晚期並逐步轉化為漢庄。而由於無法興建具規模的水利設施,僅能仰賴水陂,此地域的水田比例受到限制。但周遭多樣的山林與河川資源,居民發展出撈捕水產、畜養牛羊、採伐竹林、打石、磚瓦煉製及客貨船運等多元生業樣貌,惟並未形成大規模的商業市集。 臺北盆地內的各小地域間,順應人群的動機及自然環境資源差異,逐步建構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軌跡。清代大直地區的變貌,應可作為未來延伸對照的基礎案例之一。

最後更新日期:2023-11-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