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蔡承豪,〈從四散到俱全:臺日博物館典藏府城匠師作品探析〉, Fiorella Allio ( 艾茉莉)、顏廷伃主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 VI:南瀛地區之藝術與物質文化》(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2.11),頁102-134。

  • 作者
  • 出版日期
    2022.11
  • 著作名稱
    從四散到俱全:臺日博物館典藏府城匠師作品探析
  • 專書或論文集名稱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 VI:南瀛地區之藝術與物質文化
  • 出版地
    臺南
  • 出版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專書或論文集主編
    Fiorella Allio ( 艾茉莉)、顏廷伃主編
  • 頁數
    102-134
  • 關鍵詞
    國立臺灣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建築模型、 神像
  • 摘要(提要)
    府城傳統匠師的工藝技術在臺灣可謂執牛耳,而欲見證匠師手藝,除見諸於廟宇、民舍與私人器用外,尚可將目光投向博物館。至十九世紀晚期,日本援引西方近代博物館觀念,陸續於日本及臺灣建立博物館,使得若干指標性文物因而得以被博物館所保存,並展陳以象徵臺灣的建築及宗教文化,當中包括了府城的工藝作品。本研究透過對博物館典藏目錄及相關歷史報導查找,及深入庫房對文物原件的實際觀察,發現連橫特別提及「居北勢街之橫街,亦善刻木」的匠師、知名旅日藝術家陳永森之父陳瑞寶,由其或設計監製、或親自執刀之6件建築模型,及製作於同一時間點的 8尊神像,現仍存於臺日三個國立博物館內。這與近代日本欲效仿西方藉國家博物館場域展現自身文化與帝國象徵有密切關聯。因除了實物展示,模型展示更為當時矚目的展示手法之一,故上述文物即透過官方刻意的徵集與訂製,被送往各博物館。 這些物件由於妥適的典藏及維護下,狀況可稱佳良,遂可供觀覽造型類別與製作 細節 並足側映 20 世紀初期府城雕刻、妝彩及塑像匠師之技藝。再者,藉由流動歷程,得觀隨著近代博物館機制的逐步建立,對於文物流動及詮釋權有著深邃的影響更甚者,可作為現今府城同類文物的技法定年的比較基準。故這些文物雖現是四散,卻仍俱全,實為南瀛工藝的保存及離散的脈絡留下了一條難得的意外支線。

最後更新日期:2023-02-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