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回上一頁

劉世珣,〈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01)。

  • 作者
  • 出版年份(畢業年份)
    101
  • 文章名稱
    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
  • 學位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
  • 出版地(學校所在城市)
    臺北
  • 出版者(學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關鍵詞
    在地化、清語騎射、旗人生計、漸染漢習、滿漢畛域
  • 摘要(提要)
    以往的清史研究大都站在漢民族的立場來討論問題,「漢族中心」 的史觀相當明顯。在此情況下,與旗人切身相關的八旗議題,便較不受 學界注意。清朝統治者強調「八旗為國家根本」,給予旗人種種優厚待 遇,成為有清一代較為特殊的一群人。然而,過度保護,卻導致八旗子 弟缺乏危機意識,只圖安逸,不思上進,進而產生諸多問題。為了解決 這些問題,滿洲統治者制定了許多相關政策與措施。 惟在眾多旗務當中,以旗人的語言、戰技、生計以及漸染漢習最受 滿洲統治者的重視。降及清末,又有消彌旗民畛域以及改革八旗教育等 議題。滿洲統治者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制定諸多旗務政策,惟這些政策 的宗旨,本應在保護旗人,並透過各種方法維持旗人與民人之間的界 線。 然而,就這些政策的實際執行結果來看,當統治者無能力繼續維持 全體旗人的特殊性時,只好從統治集團外圍成員著手,一步步消除八旗 所享有的特權,使旗人逐步走向齊民化。不過,終清一代,齊民化從來 就不是統治者的本意,即便在清末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旗務改革與破除滿 漢畛域,其用意皆在於延緩漢人的反動,以穩固政權,故僅是一種統治 手段。只有辛亥革命爆發,滿洲政權瓦解之後,當旗人消除其心中那種 民族優越意識之時,才有可能真正徹底的齊民化。

最後更新日期:2021-04-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