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瓶倣靈芝形狀、樹狀主株側生八株子芝,侈口、中空、淺圈足。胎骨厚實,通體施淺綠色釉,釉中夾雜藍、赭色斑,底印「乾隆年製」四字篆書款。靈芝向來被視為瑞草,最晚始於春秋時期,至今仍延續著,早已深植人心,而靈芝也可作為供花使用。 院藏清乾隆五年(1740)繪製的小型〈耕織圖詩〉畫冊,將耕織圖各分四本畫冊來呈現,裝裱成耕、織圖各一函,為目前僅知的一套,並在清嘉慶年間收入《石渠寶笈》第三編。對開本裝裱,以一畫一詩文的開本形式呈現。本展件為〈織圖詩〉第三冊,共十二開,內容描繪「練絲」、「蠶蛾」、「祀謝」、「緯」、「織」、「絡絲」的場景,工筆設色優雅,為宮廷畫家的風格;每一場景的下一開則由書法家張照(1691-1745)以泥金謄寫清康熙、雍正兩位皇帝所書寫與親蠶相關的御製詩。張氏書法細緻清麗。本展件為圖詩冊的第七開,畫蠶絲收成後的祭神儀式。供桌上陳列五供一套,香爐居中,燭臺及花瓶各一支在兩側;瓶內插紅色靈芝謝神。本展件以靈芝的形狀作為花器,器形更直接表達祥瑞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