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出時間 2018年4月1日至2018年6月25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
:::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北魏

熒陽鄭文公之碑墨拓本

  1. 形式:冊頁
  2. 尺寸:30x14 公分

  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鄭道昭(455-516)在今山東省掖縣雲峰山腰覓得巨石,磨平一面,再次為亡父鄭羲(426-492)刻頌德碑。世稱該〈鄭文公碑〉為〈鄭羲下碑〉,以別此前天柱山所立〈上碑〉。兩碑書法同出一人,因其誤書鄭羲宦歷,或由道昭僚佐書丹。
  此為〈下碑〉拓本,筆畫粗細較勻,又多圓轉意味,向以圓筆、篆勢著稱。然其線條首尾多用圭角顯露精神,方圓並濟,風格略近北魏皇室墓誌銘,或是在漢化風氣下南朝書法影響的結果。本拓由王海嵐女士捐贈。

唐 李隆基

常道觀勅墨拓本

  1. 形式:軸
  2. 尺寸:113.8x60.3 公分

  開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手敕,命飛赴寺僧將常道觀還給道士。觀主甘氏等按敕立碑,碑陰又刻敕命執行人張敬忠的奏表。此碑至今仍在該觀三皇殿內,見證唐朝佛、道相爭的歷史,以及玄宗保護道教的態度。
  本敕作行書,筆力沉著,點畫凝重,多露鋒芒與圭角,氣力彌漫,風格近似西元七二一唐玄宗書寫的〈鶺鴒頌〉,一派盛唐氣象。唯此作結字以正面示人,體態稍寬,更見雍容雄健之勢。

景祐二年中書付永興軍劄子碑墨拓本

  1. 形式:軸
  2. 尺寸:157x73 公分

  北宋「永興軍」意近「京兆府」,即以今西安市為治所的行政區。景祐二年(1035)二月,京兆建立府學。十一月,中書省又下達當地官員應遵守府學規定的公文書。府學主管陳諭按文建立此碑,今存西安碑林。
  碑書作行楷,連筆牽絲,鋒芒畢露。又多方折,不掩稜角。輔以撇、捺、橫、豎的波形或S 形,營造剛柔並濟、瀟灑遒勁的意象。結體多採向勢,橫輕豎重,間架端正,中宮寬鬆,實為揉合褚遂良(596-658)、顏真卿(709-785)書風之佳作。

宋 黃庭堅

書苦筍賦

  1. 形式:冊頁
  2. 尺寸:31.7x51.2 公分

  黃庭堅(1045-1105)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精楷、行、草書,名列四大書家。
  此帖雖無款印,卻高度展示融合柳公權(778-865)楷書與懷素(約八世紀後半)小草書風的功力,非黃氏不能辦。其字形具有長手長腳,右肩高抬,姿態昂揚的特徵。運筆時略帶抖動,如江中盪槳,但線條光潔,鋒芒畢露,全無賊毫,顯見他全神貫注,心手雙暢,才能筆勢遒勁,寫小字如作大字,體現波瀾老成又英俊灑脫之美。

元 張雨

書唐人絕句

  1. 形式:軸
  2. 尺寸:154.3x34.3 公分

  張雨(1283-1350),字伯雨,號句曲外史,是元代江南地區重要文人、書法家、道士。
  此軸雖是行草,但字字獨立。「絕」、「涼」、「前」等字的結體寬、布白勻、轉筆稍多,仍見趙孟頫影響。通幅少提按多使轉,線條粗細變化小,但方折與圓轉的對比很大。再加上字形縱長,斜抬右肩,濃墨到飛白的變化,呈現筆勢迅捷,遒勁縱橫之美,是受李北海、米芾啟發後所創造的個人面目。

清 劉墉

臨萬歲通天帖

  1. 形式:軸
  2. 尺寸:185.2x50.6 公分

  劉墉(約1719-1804),號石庵,工詩擅書,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人稱濃墨宰相。
  此軸受晚明風氣影響,對〈萬歲通天帖〉的內容進行刪節與拼湊。全作以顏體風格寫晉人草書,多用中鋒,但提按分明,藏露鋒並用,圓轉多於方折,線條粗細變化很大,兼收輕靈與厚重之美。字形多平正而寬闊,行氣與章法也很端整,不強調即興、激烈的表現。通篇寫來不疾不徐,氣定神閒,深具堂皇雄健的廟堂氣息。此幅由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捐贈。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 (公分)
玄儒婁先生碑墨拓本
209x80.7
北魏
朱義章
始平公造象記明拓本
77.6x41.5
北魏
熒陽鄭文公之碑墨拓本(一)
冊頁
30x14 (左右各一)
北魏
熒陽鄭文公之碑墨拓本(二)
冊頁
30x14 (左右各一)
李隆基
常道觀勅墨拓本
113.8x60.3
李邕
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墨拓本
113.6x110.3
景祐二年中書付永興軍劄子碑墨拓本
157x73
蔡襄
致杜君長官尺牘
冊頁
29.2x46.8
蘇軾
書尺牘
冊頁
28.7x66.1
黃庭堅
書苦筍賦
冊頁
31.7x51.2
米芾
書識語(二)
冊頁
28.2x39.7
張雨
書唐人絕句
154.3x34.3
宋克
書公讌詩
111.7x34.2
劉墉
臨萬歲通天帖
185.2x50.6
永瑆
成親王行書五言聯
127.6x29.2 (左右各一)
趙之謙
楷書八言聯
145.3x38.6 (左右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