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有千秋業,展出時間 2016年10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北部院區 陳列室 204、206
:::

展覽概述

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裏,了無古今的隔閡。有關中國書法從古到今發展的歷程,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課題,本項展覽即由此出發,揭示其間發展的脈絡。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於統一,產生標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於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於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歷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並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元代繼起,轉而提倡復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適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展件介紹

晉 王羲之

宋拓 書樂毅論

  1. 形式:冊
  2. 尺寸:25.3 x 12.9 公分

〈樂毅論〉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所撰,論述燕國名將樂毅之事。唐朝初年,王羲之〈樂毅論〉入藏內府,經褚遂良鑒定為真蹟,列為正書第一,與〈蘭亭序〉並列為唐太宗最珍貴的書蹟,並摹拓分賜大臣,故一般人罕見其貌。此刻選自〈宋拓越州刻晉唐小楷冊〉,筆畫精妙,字勢逸宕,雍容典雅,為傳世〈樂毅論〉之著名版本。

宋 蘇軾

書歸去來辭

  1. 形式:卷
  2. 尺寸:32 x 181.8 公分

蘇軾(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譽為宋代四大書家。東坡書法兼得二王、顏真卿、李邕、楊凝式之長,其書風充分流露瀟灑奔逸、豪邁不羈的氣概。此卷意態豐腴,結體穩密,筆畫間皆蘇字特色。然全作章法整齊,筆力略顯不足,書寫時亦稍嫌刻意,疑為後世仿作。

明 王寵

詩帖

  1. 形式:軸
  2. 尺寸:84.1 x 29.6 公分

王寵(1494-1533),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履仁,又字履吉,號雅宜山人。書法初學蔡羽,後師虞世南、智永,行書學王獻之,與祝允明、文徵明被譽為「吳中三家」。本幅草書七言律詩二首,結字內歛少舒展,變化不大。用筆起伏頓按有力,線條凝重洗練,乾淨利落。筆畫間鮮有連筆牽絲,單字間雖多不環連,全篇卻氣勢連貫。

清 高宗

御臨蘇軾帖

  1. 形式:軸
  2. 尺寸:99.7 x 32.2 公分

清高宗(1711-1799),名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皆頗有成就。天賦聰穎,詩書畫無一不能,又兼富收藏。熱愛書法的清高宗,在聽政之暇常以翰墨自娛,晉唐以來書家多為其臨寫對象。本作雖寫蘇軾〈硯銘〉,然而卻不見蘇軾特有的結字與豐腴的筆法,顯然是出於己意之作,仍可看出乾隆傳承自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清 劉墉

書入法界體性經

  1. 形式:冊
  2. 尺寸:25.6 x 30 公分

劉墉(1720-1804),山東諸城人,字崇如,號石菴。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諡文清。其書法初從趙孟頫、董其昌入手,然後進一步學習鍾繇、王羲之、虞世南、顏真卿等人書法,至中年融會自成一家。這件小楷冊以泥金書寫,書格氣韻高古,線條凝練厚重,深受鍾繇和顏真卿的影響,脫化之際足以顯示見其功力與天資。

展件清單

朝代
作者
品名
形式
尺寸
備註
 
五鳳二年刻石
58x32.4
 
 
孔彪碑
183x86.5
 
 
三老諱字忌日刻石墨拓
98x42.2
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
王羲之
宋拓書樂毅論
25.3x12.9
 
 
爨寶子碑墨拓本
158.5x57.3
 
北魏
 
魯郡太守張猛龍碑晉
191x87.3
 
蔡襄
自書謝表並詩
24.8x107.9
 
蘇軾
書歸去來辭
32x181.8
 
柯九思
書九成宮醴泉銘
31.7x26.8
 
王寵
詩帖
84.1x29.6
 
莫是龍
草書
133.5x53.7
 
董其昌
行書
142.1x52
 
陳繼儒
自書詩帖
130.1x48.6
 
清高宗
御臨蘇軾帖
99.7x32.2
 
永瑆
書高宗御製四時衍慶詩
177.3x59.7
 
劉墉
書入法界體性經
25.6x30
 
董誥
書仙藻迎詔御製詩
18x23.8
 
錢灃
行楷書詩
28.5x19.5
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