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皇帝的旅遊賞鑑

  乾隆皇帝南巡時所賞鑑的書畫作品,本院藏量最豐。除依時間展示六次南巡所攜作品,同時亦依巡行路線來呈現乾隆皇帝如何搭配景點,挑選與當地作者、風光或故實相關作品加以吟詠的旅行鑑賞模式。此外,透過乾隆皇帝屢次攜行的作品,呈現出他經常對相同作品或主題重覆吟詠,為不同時期留下紀錄的特殊鑑賞習慣。

210

明 王紱 墨筆山水 軸

  1. 形式:軸
  2. 尺寸:157 x 67.2 公分

  頗受乾隆皇帝青睞的明代畫家王紱(1362-1416)為無錫人,號九龍山人、鰲叟。其畫以墨竹最為知名,山水則承續元代文人畫風,為吳派前驅。此作密佈層疊巖壘及林木,近景臨岸漁船,一艘似正炊煮,一艘則在用餐,船上張掛著披曬的衣物;中景船隻則正收拾風帆;右方山路行旅也疾疾趕路入城,一派日暮歸人景致。

  乾隆皇帝於旅程中欣賞此圖時,並非草草展閱山水大勢,而是連小小的舟中生活都注意到了,並成為他吟詠的重心,由此可感受到他品畫時的細膩與留心。

明 王紱 墨筆山水 軸

明 陳祼 洗硯圖

  1. 形式:軸
  2. 尺寸:122.4 x 51.5 公分

  本幅為明代蘇州文派畫家陳祼(1563-約1639)應熱愛收藏古硯的好友陸子垂之請所作。乾隆皇帝詩句「陶泓三沐更三薰,袖手臨流看墨雲」,描寫的應是前景環抱雙手的文士駐足觀看硯台浸於溪中洗滌的有趣景象。此作御製詩年款為「壬午春日」,與《御製詩三集》收錄於於第三次南巡迴鑾後的閏五月期間有異,或為詩文集編輯失誤所致。

明 陳祼 洗硯圖

宋 馬遠 板橋踏雪圖

  1. 形式:軸
  2. 尺寸:99 x 59.1 公分

  此作為第六次南巡攜行的作品,御題詩紀年「甲辰」,應作於閏三月間回鑾途經的揚州一帶。題詩末兩句的「題者能畫復能詩,蒙古豈無人中玉」,所指即為右方題詩者伯顏不花。他正是約十日前乾隆皇帝品題〈古壑雲松〉一圖的作者,故有「題者能畫復能詩」之句。

  此畫左下角「河中馬遠」出於後添,觀察畫中巖塊造型、人物輪廓、衣褶勾勒習慣、樹木出枝角度等部分,應出自明代馬軾(活動於十五世紀前、中期)手筆。此作也確實表現出馬遠繪畫的風格特色,難怪乾隆皇帝視之為馬遠佳作。

傳宋 馬遠 板橋踏雪圖

明 崔子忠 畫蘇軾留帶圖

  1. 形式:軸
  2. 尺寸:79.4 x 50 公分

  崔子忠(?-1644),字道母,是明末著名的「變形主義」畫家,畫中如梅枝樹石等方折的造型,即為其特色。此作描繪的是蘇軾與金山寺僧佛印說偈,輸了腰上玉帶的故事。畫中蘇東坡手上所持的藍色帶狀物,或許就是崔子忠想像中的玉帶。

  第三次南巡時,乾隆皇帝想起藏在御書房中的崔子忠此作,命人快遞至江南欣賞留跋。從此之後,崔子忠此軸也成了南巡行李箱中的常備成員,每每於金山寺中與蘇軾玉帶一同欣賞展玩。

明 崔子忠 畫蘇軾留帶圖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1. 形式:卷
  2. 尺寸:32.9 x 589.2 公分

  乾隆皇帝認定這件畫給「子明隱君」的〈富春山居圖〉才是黃公望(1269-1354)的真蹟。自第一次南巡前後,便經常攜於行篋,每遇佳山勝水,便取出留詠。南巡亦不例外。他曾題識云:「六度南巡,所歷江山風物,氣象萬千。時展此卷印證,無不契合。」除第五次南巡未留題詠,無論在紹興、杭州、靈巖山、棲霞山,皆對景留題。

  在所有的書畫收藏中,「子明本」〈富春山居圖〉應是乾隆皇帝一生最親密合意的重要旅伴。

元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