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黔史風土

明永樂十一年(1413),中央於貴陽府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省,成為十三行省之一,繼又廢除元代以來由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地方長官之世襲土司制度,改以中央政府派任之流官,治理地方。清雍正、乾隆年間亦積極推行「改土歸流」政策,治兵選將,剿撫兼施,因而留下眾多官方檔案、史志傳記及輿地圖繪,既資治術,亦傳風俗。本院典藏之《職貢圖》、《苗蠻圖》等,便生動描繪了當地民情風貌、生活百態。他如撫臣奏摺或官書文獻,則不僅反映清朝官方對貴州少數民族的傳聞印象、互動經驗與施政理念,更由不同角度記載黔省部落分布、風俗物產、文教信仰、衝突競爭等細節,彌足珍貴。

貴州全省道里總圖

清絹本彩繪

貴州全省道里總圖
  • 右幅:縱276公分 橫135.5公分
  • 左幅:縱276公分 橫135.5公分

此件輿圖採中國傳統青綠山水畫法繪製,原一大幀,從中裁切裝裱成左、右兩大幅,方位北上南下,四緣標出四至。全圖內容自然及人文地理兼具,除以墨線、色彩展現山形、水文外,更以墨書註記豎寫於粉底色紅框;紅線表示省、府、州、衛分界,墨點虛線表示道路、寺廟古蹟,以及府、州、衛、所形象式城垣等,在在展露清代貴州省全境的基本樣貌。此外,從特別標註在府城四周的道路里程,以及工整、細緻的繪畫風格推測,該圖或與康熙間下令撰修一統志,命地方繪送輿圖進京當有所關聯。

職貢圖

謝遂 清乾隆朝 紙本彩色

職貢圖
  • 縱 38公分
  • 橫 1707公分

乾隆年間宮廷畫家謝遂繪製的《職貢圖》第四卷,收有雲南、貴州等省邊疆民族七十八組男女圖像,上方並附滿漢文圖說,簡介該族歷史、服飾與風俗等特色。以花苗為例,畫中苗女身著藍底寬袖大衣,其上有十二個小方塊組成之方形圖案,衣袖亦有類似裝飾。小方塊的圖案雖然模糊不清,但根據圖說,應為蠟染製成,「花紋似錦」。以方塊圖案作為衣服裝飾,至今仍延續存在於花苗服飾中。圖說內容未觸及方塊圖案,圖像卻呈現此種裝飾特色,可推測繪製時可能有其他參考圖像。又如貴州黑苗的部分,圖中即繪著黑衣裙之苗女,髮髻插三長簪,領口袖沿均以紅、深藍、藍、深綠、綠五色裝飾,似與文字描述相合,然與今日所見黑苗服飾的裝飾風格距離稍遠。由此可知,《職貢圖》圖像與圖說的來源複雜,一方面似乎存在著想像的部分,一方面也保存不少珍貴的古遠紀錄。

貴州牛皮箐地方汛防圖

 

貴州牛皮箐地方汛防圖

貴州巡撫舒常為奏請裁撤牛皮箐汛防,於親履查勘後,除具摺說明,並繪汛防圖隨摺恭呈御覽。此圖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中間的雷公地、荒蒿箐、歐收勇三處,皆位於牛皮箐內,綿長數百餘里,南連八寨,西接丹江,東通古州、都江,北枕清江、台拱,橫亙於六廳之中。全圖以山水畫法繪出牛皮箐一帶地形,連結各營汛的道路則以紅點表示;圖上並附黃籤貼說,標註各營汛屯軍人數、與雷公地相距里數,以及牛皮箐內三處不宜開墾之因。

奏報查看牛皮箐一帶之實在情形

貴州巡撫舒常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奏報查看牛皮箐一帶之實在情形
  • 高 25公分
  • 寬 11公分

貴州巡撫舒常於十一月初四日自省啟程,前往牛皮箐一帶詳查。他在親歷該箐後發現,雷公地等處雖地勢稍平,但皆石多土少,竹木叢生,再加上四時難逢晴日,氣候森寒,不僅耕種時間短少,且有種無收,徒令兵丁空費工本,迄今試墾三年卻無成效,故似應酌順輿情停止認墾,並將原撥之千總一員、兵五十名撤回雞講汛以資巡防。閱覽其摺後,乾隆皇帝摺尾硃批:「如所議行」,議定恢復舊制。

釋文

舒常 查看牛皮箐情形
奏 片一 圖一
十二月廿一日

貴州巡撫臣舒常謹
奏,為查看過牛皮箐實在情形,請復舊制,以裨地方,仰祈
聖鑒事。竊臣於十一月初四日,自省啟行前往牛皮箐一帶巡查,業經恭
摺奏
聞在案。查丹江營所屬之鷄講汛,距丹江三十里,分駐守備、千總、把總
各一員,外委二員,帶兵二百名,在汛防守。乾隆四十二年,經前撫臣
裴宗錫,因牛皮箐內有雷公地等處,地勢稍平,可以開墾,議
令撥派附近之震威等堡屯軍餘丁,赴箐認段,試開該處,相距
鷄講四十餘里,
奏請抽撥鷄講汛千總一員,帶兵五十名,分駐雷公地,以為寓防於屯之計,奉
旨允准行在案。茲臣親歷該箐,細加查察,介在台拱、八寨、古州、丹江、青江、
都江六廳之中,四面重巒複嶂,峭壁懸崖,自鷄講由山路入箐,盤
曲攀援而上,至雷公地審視,周圍不足二里,因在山凹之內,似覺稍
平,然皆石多土少,竹木叢生,現在砍伐焚燒尚未過半,仍存根蒂固結。
其中莫能掘挖,間有墾出隙地十餘處,所種苦荍已於秋間收
穫,多係秀而不實,其雷公地之下,歐收勇、荒蒿箐二處,平地尤窄,
亦係竹木陰森,全未燒墾。查四十二年,尚有屯軍餘丁六十餘名,裹糧
入山搭篷試墾,四十三年,僅有三十餘名墾種,今歲則止一十餘名入山,而
土性更為瘠薄,秋穫僅敷籽種。臣視其現存荍梗,實係細短稀踈,
推求其故,咸稱箐內陰翳森寒,四時難逢晴日,烟霧迷濛,每年四
月方斷雪凌,八月即降霜霰,是以氣候逈殊,實難開荒成熟。復詢
撥駐該處弁兵,亦稱住守雷公地汛三年,皆係夏初始經丹江廳衛催
促屯丁入山墾種,未及暮秋即皆回去。又因有種無收,各丁畏縮不
前,以致邇年漸少,該弁兵等在汛亦不過徒守荒山,並無所事,現在邊
境敉寧,即有罪囚竄入,亦斷不能枵腹久藏,可無他慮。臣思,前任撫
臣裴宗錫議請墾山護汛,原欲開闢地利,裨益苗疆,今已試墾三年,
迄無成效,徒令屯軍餘丁空費工本,不能有收,似應酌順輿情,免其認
墾。現有篷寮數處,概令拆燬封禁,至於鷄講汛城,地居險要,附近
屯苗雜處約有千戶,原設備弁帶兵二百名駐守,本不為多,今又分撥
箐內,一無所事,是以有用之兵置之無用之地,應收原撥之千總一員,兵五
十名,撤回鷄講,照舊差操,以壯聲勢,而資巡防。至雷公地,既經駐兵三
年,未便置之不問,即責成鷄講守備、千、把,就近每月帶兵進山巡查一
次,並令丹江營參將,每季親臨箐內查察。又有六廳、九衛、各鎮協營,星
羅棋布於外,共相防範,自可永保無虞。惟是事關裁撤,恐臣一人見
識,有所未周,因查貴州提臣敖成、鎮遠鎮臣保成,皆於巡邊時曾經
親歷其地,復與札商,俱屬意見相同,似應仍復舊章,以資防守,實
於苗疆要地有裨。臣於本月十六日旋省,沿途經過廳縣塘汛,以及
城鄉村寨,留心體察,民苗均極寧靜,共樂豐盈。綠營官兵甚屬
整齊嚴肅,文武各盡職守,並無懈弛。所有臣巡察過牛皮箐情形
暨酌議籌辦裁撤緣由,理合據實繕摺奏
聞,謹另繪圖貼說,恭呈


御覽,伏乞
皇上睿鑒,
訓示遵行。
謹奏。
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奉
硃批:如所議行,欽此。

苗蠻圖

不著繪人 清寫繪本 四十冊葉

苗蠻圖
  • 畫心:縱 21公分 橫 27公分
  • 冊頁尺寸:縱29公分 橫32.5公分

《苗蠻圖》為現存諸多《百苗圖》之一,其祖本一般認為始自清嘉慶初年陳浩《八十二種苗圖並說》,內容係清代貴州省境內,今日定名為彝族、苗族、侗族、白族、仡佬族、布依族及其支系在內的民族畫冊。《苗蠻圖》總四十開,各以工筆彩繪貴州境內民族的活動景象,生動活潑,其中三十六幅在空白處附小楷文字說明,長短不一。按文中「興義府」、「貞豐州」、「平越州」等推知,此圖冊之繪製年代當不早於嘉慶二年(1797)以前;另較之陳浩的《八十二種苗圖並說》,亦知原圖冊或有上、下二冊。

奏聞遵旨密備黔省赴閩官兵事

雲貴總督富綱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奏聞遵旨密備黔省赴閩官兵事
  • 高21.5公分 寬10公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臺灣爆發大規模的林爽文抗清事件,全臺震動。事件經年未能平定,超乎預期。乾隆皇帝在大臣的建議下,決定調派具有山區作戰經驗的貴州等地土兵,赴臺協助征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十五日,雲貴總督富綱(1737-1800)奏摺上報,已挑選兵二千,揀選曾經行陣奮勇幹練之將備帶領,一切軍裝、火藥並經備妥,擬分作四起行走,備船順流而下,經廣西、廣東抵福建後,即渡海助戰。

安順讀書山華巖洞圖

劉峨士 二十世紀

安順讀書山華巖洞圖

劉奉璋(1914-1952),字峨士,天津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初,故宮首批西遷文物運抵安順華嚴洞,莊嚴奉派成立安順辦事處,延攬劉奉璋進入服務,一直到臺灣臺中。三十三年(1944),文物北遷至四川巴縣飛仙岩期間,莊嚴委請劉奉璋繪製此作,紀念在華嚴洞守護國寶的歲月,先後邀請馬衡等十數人題署作跋,其中不少人與故宮淵源深厚。全作用筆流暢,線條挺拔,墨色濃淡有致,佈局深富變化,山石枝幹帶有馬遠、夏珪筆意。華嚴洞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緻,在此畫中被描繪得相當生動且秀麗。此卷為莊因、莊喆、莊靈昆仲所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