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巧奪天工的服飾工藝

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的製作工藝紛繁,或施以單一工法,或搭配數種巧技,圖紋多樣,燦然可觀。無論染色、刺繡、編織、銀飾等,各民族皆專擅勝場;如刺繡之精麗、印染之巧緻、編織之謹嚴、鍛銀之華貴,在在臻乎觀止,充分展現其智慧內涵與美感品味。此外,由於貴州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不盡相同,傳統服飾的圖紋樣式常能具體而生動地傳達語言文字難以表述的情感、故事與記憶。觀眾走入本單元,猶如展讀一部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發展史。

凱里革家蠟染背兒帶

1960-1970

凱里革家蠟染背兒帶
  • 長 80公分
  • 寬 456公分

此件係革家婦女以蠟繪製,防染後再以藍靛染色而形成的背兒帶。背兒帶的圖案多為自然物象,如鳥、魚、蝴蝶等,有祈求天地庇佑兒童之意。這件背兒 帶運用捲草和鳥,構成團花的設計,生動有趣。

圖片提供: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

丹寨縣苗族蠟染背面

1930-1950

丹寨縣苗族蠟染背面
  • 長 124公分
  • 寬 83公分

丹寨地方的苗族婦女將蠟染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的所有織物上,並常繪製以花、鳥、蟲、魚為主題的圖案。此件被面以花朵與長尾鳥為主題,中心區由四朵花組成菱形框架,四隻鳥被安排在菱形框架的四側,整體採左右對稱的構圖,簡潔有力。

圖片提供: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中華服飾文化中心」